近年来,以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一批IT新技术的推陈出新,掀起了又一轮IT新技术革命的浪潮。研究显示,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等为代表的一批IT新技术,将成为未来10年最重要最值得关注的新技术,而且它们既各具特点又相互联系。那么,这些新技术都有哪些新的特征,它们的应用会给企业信息化带来了哪些变革与创新,并以此影响企业生产运营管理模式的创新等等,都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帮助我们理清新技术条件下的企业信息化特点,把握企业信息化建设新规律,并加快促进我国基于新技术条件下的信息服务产业的创新发展,进而大幅提升我国企业信息化的整体发展水平和信息化效益,实现我国产业升级改造和经济发展转型,都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目前国内外对该问题的研究,多是基于某一类新技术的,而将这些新技术进行集成综合的应用研究分析还比较鲜见,本文对该问题进行了初步研究探讨。
一、五大新技术特征概述
1.1云计算。目前,对云计算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界定,一般认为,云计算是一种商业计算模型,它是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用户能够通过互联网,按需获取所需的计算能力、存储空间或信息服务。提供资源的网络即被称为“云”.云计算提供的服务主要有以下三类:
(1)基础设施云(又称基础设施即服务,IaaS)。IaaS为用户提供的是最底层的、接近于直接操作硬件资源的服务接口。通过调用这些接口,用户可以直接获得计算和存储能力,而且非常自由灵活。目前提供该服务的如Amazon的EC2,国内有阿里云、盛大云、百度等提供的IaaS服务。
(2)平台云(又称平台即服务,PaaS),PaaS为用户提供一个托管平台,用户可以将他们所开发和运行的应用托管到云平台中。但是,这个应用的开发和部署必须遵守该平台特定的规则和限制,如语言、编程框架、数据存储模型等。目前提供云平台服务的有国外的Google的App Engine和微软Azure平台,国内平台提供商有阿里云平台、用友UAP平台等。
(3)应用云(又称软件即服务,SaaS)。应用云为用户提供可直接使用的应用软件服务,这些应用一般是基于浏览器的,针对某一项特定的功能。应用云最容易被用户使用,因为它们都是开发完成的软件,只需要进行一些定制就可以交付。目前,提供MIS、OA、ERP、CRM、SCM、电子商务等各种在线软件的公共租赁服务平台众多,如国际知名的Salesforce.corn,国内的阿里软件、用友、金蝶等公司开发的SaaS服务平台。
云计算具有以下鲜明特点:一是大规模,云计算拥有几十万乃至上百万台服务器构成“云端”,使其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和超大规模的存储能力;二是虚拟化,云计算支持用户在任意位置、使用各种终端通过互联网获取云上的服务;三是可靠性,云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措施来保障服务的高可靠性;四是通用性,在云的支撑下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五是灵活性, “云”中的资源在用户端看来是可以无限扩展的,并且可以随时获取,按需使用,随时扩展,按使用付费;六是高性价比,低能耗性,由于云计算所采取的公共租用和弹性计算服务模式,使的信息化资源的利用率大幅提升,因而采用云计算模式信息化具有前所未有的性价比。此外,云计算对IT资源的集中和整合使用可以减少总体设备规模、及时关闭空闲资源,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由上述可见,云计算改变了传统企业信息化的模式,可以实现信息化建设的社会化专业分工,帮助各级各类社会组织解决长期以来信息化建设高投入、低回报,运维难、人工成本和能耗高等难题。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云计算已相当普及,并成为企业信息化的首选模式。
当前,我国云计算产业正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10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关于做好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的通知》,迸一步明确了我国发展云计算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布局。确定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无锡等五城市,先行开展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试点示范工作。近两年,各地政府也在纷纷结合当地产业发展规划,积极筹建云计算产业与创新基地建设,以期促进当地产业升级改造和经济发展转型。
1.2物联网。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各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协议,把任意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互,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智能网络。物联网是互联网应用的拓展,它将其用户端由互联网的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延伸拓展到物与物、物与人、物与计算机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并且可利用云计算、模式识别等各种先进计算机技术,实现对物体的智能控制。感知性和智能性是物联网区别于传统互联网的两大重要特性。
物联网的广泛应用,可使人类以更加精细和动态的方式管理生产和生活,这种高级“智能”的信息交换与通信状态,可以大大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率和生产力水平,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高质量的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活方式转变。
因此,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根据美国知名研究机构Forrester预测,物联网所带来的产业价值将比互联网大30倍,它在智能交通、环境保护、政府工作、公共安全、平安家居、智能消防、工业监测、环境监测、老人护理、个人健康、水系监测、食品溯源、敌情侦查和情报搜集等多个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前,物联网已被正式列为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并被看做是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的切入点,国家制订了专门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并设立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智能工业领域、智能农业领域、智能医疗领域、智能物流领域及智能交通等领域的物联网发展。
1.3移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指利用移动终端访问互联网和各种应用系统的总称,是一种通过智能移动终端,采用移动无线通信方式获取业务和服务的新兴业态。它由终端、软件和应用三个层面的要素所构成。具有移动化、宽带化、融合化、便携化等特征,是实现信息产业新一轮发展的强劲引擎。
移动互联网在2010年进入成长阶段,并从此迎来高速发展。IDC预计,2013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达到9.186亿台。中国智能手机销售量最高,为3.012亿部。目前,中国手机用户人数已经突破l0亿大关,网民人数已近6亿,其中近7成使用手机上网,手机不仅成为新增网民第一来源,而且也将成为我国网民的第一大上网终端。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智能终端设备的普及,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各种各样应用产品也必将得到快速发展。仅在苹果应用商店中,就有超过100万款移动互联网应用。不过从当前的发展状况来看,消费类的移动应用占绝大主流。
可以预计未来10年,智能移动终端将替代PC,成为人们工作的新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人们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业务处理,而不必像PC时代一样,必须呆在办公室里、坐在电脑前才能进行工作,借助于移动互联网不仅可以极大提高人们信息交流和工作效率,而且必将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随着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移动广告、移动社交、移动定位服务等各种基于移动互联网创新应用的不断推出,无疑将掀起企业商业模式的全新变革。对于任何企业来说,这都是一个值得特别关注的变化。它意味着企业与客户的交互方式及相互关系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借助于移动社交即时通讯平台,客户已不再仅仅是企业产品的被动接受者,他们同时也能够成为企业品牌推广者和产品创新的参与者,企业需要针对这种变革不断进行其营销模式创新,以适应新技术条件下的新型商业竞争态式。
1.4社交网络。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Social Network Service,简称SNS)。社交网络简单说就是“网络+社交”,是人们通过网络这一载体连接起来,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并在该网络平台上进行信息分享、沟通、交流与协作。社交网络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等要素。社交网络可根据社交内容分为以用户信息为主导的社交网络,如:Facebook、人人网、扣扣校友等,以及以内容为主导的社交网络,如微博、YouTube、豆瓣等;还有以位置为主导的社交网络,如Foursquare,等等各种不同的类型。
社交网络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问进行交流沟通和分享信息的一场革命,由于其所具有的虚拟性、便捷性、即时性、互动性、多样性、自媒体性、病毒传播等特点,使得它比传统社交方式有许多优势,自诞生之日起便得到人们的热烈追捧,用户数量呈爆发式增长。到2012年底,着名社交网络Facebook在全球已有10亿活跃用户,新浪微博上线3年用户已超5亿,微信用户2年多突破4亿。更重要的是,人们花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越来越多。着名调查机构Nielsen社交媒体报告数据表明,网民将其上网时间中的18%贡献给了社交媒体。在美国,截至2012年6月,美国公民全年共花费了1210亿分钟在浏览社交网站上,而2011年这个数据只有880亿分钟。在我国目前也约有一半以上的网民通过社交网络沟通交流、分享信息。社交网络已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成为覆盖用户最广、传播影响力最大、商业价值最高的web2.0业务。
社交网络所拥有的庞大用户群潜藏了巨大商机,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注重利用社交网站进行品牌和产品营销,据悉,54%的《财富》杂志100强公司使用TwITter来联系客户。IBM和索尼等一些公司已经开始使用社交网络来发布他们的公司新闻、推广社会责任活动,建立双向交流渠道。美国软件与信息产业协会(SIIA)的营销行业报告显示,美国98%的企业现在都在使用社交媒体,70%的营销高管认为社交媒体对他们的业务产生积极的影响。
(责编:fanwei) 声明:凡注明CIO时代网(www.ciotimes.com)之作品(文字、图片、图表),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为CIO时代网(www.ciotimes.com),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